科技專欄

遠傳/三大醫學中心啟動5G遠距診療計畫

news

自2019年12月中旬起,在新竹湖口、台東海端與大武等三個偏鄉的非檢驗需求回診病患,只要到在地衛生所或地方醫院,就能獲得合作醫學中心的皮膚、耳鼻喉與眼科醫師,透過5G進行遠距的會診或回診。以台東大武鄉為例,病患預估將減少每趟4小時的往返看診時間。


雖然台灣5G的商業服務預計2020年下半年才問世,但遠傳於11月下旬領先業界宣布,第一階段的「5G遠距診療前瞻計畫」,將在新竹湖口鄉、台東海端鄉與台東大武鄉等三個醫療資源相較不足地區啟動。

這項5G遠距診療計畫運用了遠傳自行開發的《Health健康+ 遠距診療服務平台》與最新的5G網路,串連起三大醫學中心(亞東紀念醫院、花蓮慈濟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等)、以及三個鄉鎮的地區醫院或衛生所,提供遠距專科門診與會診服務。初期的適用科別包含耳鼻喉科、眼科與皮膚科的非初診病患。

此舉預期將有效節省偏鄉民眾往返看診的交通奔波,讓醫學中心的醫師資源得以突破時空的限制,讓偏鄉病患的醫療需求有了全新解方。

三個偏鄉示範點先行 5G提升診療品質

長期以來,偏鄉的醫療因欠缺人物力資源,大多數衛生所只有一位家醫科醫師負責所有病患。如果患者罹患眼科疾病,需要專科醫師診治的話,就得到外地求診。現在,這樣的不便與困境將有改善。

遠傳將於新竹縣湖口鄉的天主教仁慈醫院、台東海端衛生所及台東大武衛生所搭建5G基地台。待完成基礎設施後,由當地護理人員進行初步檢驗,藉由5G網路傳送生理數據、觀察影像至醫學中心的專科醫師端,再由中心的醫師透過遠傳的遠距診療平台,觀察病患的檢驗影像,提供專科意見,以做為地方醫師診治的輔助參考。

遠傳透過診療服務平台在三個醫療資源相對不足的偏鄉,試辦國內第一個5G遠距診療計畫。後續將串聯更多縣市在地的醫療資源,希望能把這套遠距診療模式普及到15縣市、48處偏鄉。」此外,此計畫亦結合「偏鄉醫療,讓愛遠傳」的公益計畫,由遠傳捐助遠距診療設備給三大醫學中心,加速啟動遠距看診服務。

醫療影像傳輸瓶頸 有5G大突破

5G遠距醫療最大差異是讓醫學中心的專業資源不再侷限於固定場所,讓偏鄉地區的地方醫院或衛生所有機會透過會診方式,取得醫學中心醫師的專科意見。目前的5G遠距門診,受限基地台與設備關係,仍需要以路由器方式轉換WI-FI訊號,讓醫生與患者在定點進行診療。但未來,等5G基礎設施完備,患者在家中或行動診療車上,都能接收5G訊號,遠距醫療的價值將加倍展現。

衛福部的法規近年來已朝遠距偏鄉醫療開放,透過4G訊號也能提供服務。然而,4G與5G的差別在於遠距門診或會診時,往往都需要傳輸大型檔案,不只是眼底鏡拍攝的畫面而已,一份超音波檔案的容量動輒500MB起跳。日後倘若法規更加開放,相信5G在一般長照、慢性病照護上,將有更好的發揮。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也表示:「高醫多年來持續在遭受88風災侵襲的那瑪夏區、桃源區等地提供醫療服務。但因為人力有限,一名醫師可能每天需開車巡迴2百公里看診。我們期待5G遠距門診試辦成功後,就有機會把高醫的醫療服務延伸到屏東山區的鄉鎮,造福在地民眾。」

遠距會診或門診 遠傳平台無縫串連

在遠傳的5G遠距診療計劃的大藍圖中,醫學中心端將由眼科/皮膚科/眼鼻喉科的專刊醫師,提供「遠距會診」與「遠距門診」兩種診療模式。

遠距會診是針對衛生所、社區醫療群或地區醫院,由醫學中心提供專科醫師資源,以遠距的模式,進行專科會診,藉以補足醫療資源不足地區之專科醫師人力,包括一般門診的會診,甚至是急重症病患的專科會診。而遠距門診則是在地衛生所、社區醫療群或地區醫院,合作開設常態性的遠距專科門診,透過遠距診療平台讓醫學中心的專科醫師進行服務連結,讓原本無法設立專科門診的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民眾,也能擁有專科門診服務。讓民眾不必為了小病,長途外出就醫;更避免民眾把小病變成大病後才就醫。

此次結合三大醫學中心的遠距醫療前瞻計畫,運用了遠傳的5G大人物(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的核心技術,建置遠距診療服務平台,把醫學中心、地區醫院和鄉鎮衛生所的資源銜接串連,期望有助於縮短城鄉診療的差距,真正實現醫療『零偏鄉』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