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稅、碳費、碳權是甚麼?認識減碳的專有名詞與原理
“面對全球暖化挑戰,碳費與碳稅成為各國減碳的重要政策工具。透過對溫室氣體排放量標價成為氣候政策工具,鼓勵企業組織實質減碳,促進能源轉型與低碳經濟。本文將介紹碳費與碳稅的定義、差異及台灣現行碳費制度,並分析如何減少碳費支出與國際碳稅現況。”
精選內容
碳費是什麼?
碳費(Carbon Fee)是台灣政府針對「溫室氣體排放量」徵收的費用,旨在遏止全球暖化惡化,並推動實現淨零碳排的目標。
過去,排放溫室氣體的行為常將其造成的空氣污染責任轉嫁至社會整體,而碳費機制透過經濟手段使排放者對其環境影響負責。同時,藉由提高排放成本,促使排放者尋求多元管道,發展新型態的生產或消費模式,進一步鼓勵實質減少溫室氣體的總排放量。
在實務上,碳費的徵收方式與繳納規範因國家和政府而異。以下面的段落將進一步介紹台灣現行的碳費徵收情況。
碳稅是什麼?
碳稅,顧名思義,是政府針對「溫室氣體排放量」課徵的稅金。碳稅與碳費概念相近,皆透過將溫室氣體排放轉化為經濟成本,促使排放者採取具體行動實現節能減碳。作為一種稅收,碳稅的徵收款項將納入國庫。
碳費 vs 碳稅:有什麼不一樣?
碳稅與碳費皆屬政府針對溫室氣體排放量收取費用的氣候政策工具,並常在實務上出現混用的情況。然而,兩者在性質上存在根本差異:碳稅屬於稅收範疇,而碳費則非稅收。
一般而言,碳稅遵循統收統支原則,徵收所得納入國庫,再經由預算政策分配至各類公共用途;相較之下,碳費通常專款專用,其徵收金額專注於支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相關的工作。
|
碳稅 |
碳費 |
性質 |
稅金 |
其他形式 |
用途 |
一般公共建設、民生用途 |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專用基金 |
徵收對象 |
有使用含碳燃料的企業 |
針對年排碳量達2.5萬噸以上的排碳大戶 |
主管機關 |
財政部 統收統支 |
環境部 專款專用 |
台灣現行碳費制度
台灣目前採行「碳費」制度作為氣候政策工具,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制定相關收費規定並推動碳定價,藉此鼓勵企業實質減碳。同時設立「溫室氣體管理基金」(溫管基金),專款專用,徵收的碳費專注於節能減碳相關議題。
●開始徵收時間
台灣碳費費率自 114 年(2025 年)公告生效,115 年開始繳費。收費對象在 114 年試申報,但無須繳費。自 115 年(2026 年)開始,每年5月底前,將前一年度全年排放量依公告費率繳費。
●徵收對象
溫室氣體年排放量達 2.5 萬公噸 CO2e 以上之電力、燃氣供應業及製造業。
根據 111年 (2022年) 的 「 事業應盤查登錄及查驗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排放源 」 盤查結果,目前有約 500 廠為台灣碳費徵收對象,其中 281 家公司,281家公司中又有 141 家為上市櫃公司。
●碳費計算方式
碳費 = 收費排放量 × 徵收費率
●徵收費率
300 元台幣/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與歐盟接軌
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針對進口至歐盟的高碳排產品,對其生產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進行課費,以促使非歐盟國家採取更環境友善的工業生產方式。該機制於 2023 至 2025 年進行法案過渡期,並將於 2026 年正式施行。
目前 CBAM 的管制範圍涵蓋六大高碳排產業,包括鋼鐵及其中下游產品(如螺絲、螺栓等)、水泥、肥料、鋁及其中下游產品、電力和氫氣。
由於台灣徵收的碳費符合歐盟定義的有效碳價範疇,在台灣繳納碳費的產品出口至歐盟時,得以抵扣 CBAM 的相關費用。
在台灣如何減少碳費
政府開徵碳費的主要目標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因此,在徵收碳費的同時,針對特定產業與產品製造過程中主動提出溫室氣體排放減量計畫的企業,提供碳費優惠措施:
●優惠費率A:50 元台幣/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符合「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公告附表一行業別指定削減率規定)
●優惠費率B:100 元台幣/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符合「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公告附表二技術標竿指定削減率規定)
另一種減少碳費支出的方式是實際執行減碳計畫,從範疇一與範疇二著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這不僅有助於符合碳費優惠條件,也因排放量下降直接減少需繳交的碳費。
國際碳稅徵收現況
在國際上,多數國家採用碳稅作為政策工具,以鼓勵溫室氣體排放者節能減碳。根據世界銀行 2024 年《碳定價數據與趨勢》報告,全球目前有 75 個國家或地區實施碳稅或碳交易等碳定價工具,覆蓋約 24% 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儘管距離《巴黎協定》的目標仍有差距,但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積極投入減排工作。
●歐盟
芬蘭於 1990 年率先導入碳稅,是全球首例。截至 2024 年,歐盟共計有 23 個國家實施碳稅制度,稅率從「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 1 歐元~超過 100 歐元」不等,平均稅率約為 49.23 歐元。
●日本
日本自 2012 年開始實施碳稅,成為亞洲首個採行碳稅的國家。其碳稅正式名稱為「全球暖化對策稅(Tax for Global Warmning Mititgation)」,專針對石化燃料的溫室氣體排放課稅。雖屬稅金,但其收入專款專用,僅用於再生能源發展及節能減碳措施。
●韓國
韓國以排放交易體系 ETS來鼓勵企業減碳。作為減碳政策,鼓勵企業透過市場機制減少碳排放。運作方式將於後文「碳交易」段落介紹。
●新加坡
新加坡自 2019 年實施碳稅,並逐步調升稅率,從 2019 年的「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課稅新幣 5 元」,計畫於 2030 年提升至「新幣 50~80 元」。課稅對象為每年直接排放至少 25,000 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的組織。
●印尼
印尼自 2022 年起實施碳稅,稅率為「每公斤二氧化碳當量(kgCO2e)30 印尼盾」。同日本類似,印尼的碳稅亦採專款專用模式,徵收所得用於應對氣候變遷相關措施。
碳費與碳稅是推動減碳的核心工具,其成效取決於政策設計及執行效率。在全球減碳壓力不斷升高的背景下,各國正加強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台灣政府與企業亦需同步精進,全面落實碳盤查與減碳規劃,共同邁向全球淨零排放目標。
遠傳碳管理平台:協助企業了解並減少碳排
台灣碳費即將上路,企業營運模式與成本結構可能面臨顯著影響。面對新政策的推行、環境變遷及國際貿易規範的要求,多項新規定同步實施,無疑為企業帶來不小的挑戰與適應壓力。遠傳碳提供多種碳管理工具,協助您從管理溫室氣體排放情形開始著手,盤點自身溫室氣體排放量。
而後續減少碳排,遠傳更是經驗豐富,近年持續聚焦於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和雲端等數位科技有著密切關係。將 AI 與大數據應用在節能減碳上,遠傳甚至成功基地台年省超過 1 億度電。遠傳自行開發、具備 AI 智能的 EMS 平台,實現最佳化用電管理!
若您有興趣深入了解遠傳如何幫您客製化永續解決方案,請點選「我有興趣」,歡迎與我們聯絡,了解更多!
減碳字典:碳定價
無論是碳稅、碳費還是碳交易,都屬於碳定價(Carbon Pricing)的範疇。碳定價指的是為溫室氣體排放量設置價格,以減緩全球暖化的進程並緩解氣候變遷帶來的環境衝擊。
當碳排放被賦予價格後,環境破壞的外部成本可透過碳費、碳稅或碳交易等機制,從社會大眾轉移至排放者身上。這種經濟誘因促使溫室氣體排放者尋求低碳營運方式。碳稅與碳費的價格由政府制定,屬固定性;而碳交易的排放價格則隨市場需求波動。
減碳字典:碳權
「碳權」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情境應用:
1.碳權(Carbon Rights)/排放額度(Carbon Allowance):指的是在總量管制市場上,可以合法排放碳的權利。政府設定了減量目標,並進一步把允許排放量當做一種籌碼(碳權)發放給受管制者;若企業實際排放量超過配額,配額不足的部分可以跟有多餘配額的公司購買,形成碳交易市場。
2.碳權/碳信用(Carbon Credit):碳權一詞也常用以描述「碳信用額度(Carbon Credit)」,代表的是認證過的減量成效。企業可將其減碳的成效向核發單位申請獲得碳權。此碳權(正式名稱為減量額度)可至碳權交易所上做交易,而有需求的企業(例如受碳費管制之對象)可購買碳權來抵減其溫室氣體排放。
減碳字典:碳交易
當溫室氣體排放量被定價並設有一定額度後,排放額度便成為一種新型態的商品。當特定國家或企業未用完排放額度時,可將剩餘額度透過交易轉讓,以獲取經濟利益,此即為碳交易(Emission Trading)。
碳交易主要有兩種模式:
●總量管制與交易 (Cap and Trade):設定排放總量上限,政府分配或拍賣排放配額,企業可在市場上自由交易配額以達成總量上限目標。歐盟 ETS 與韓國 ETS 都採用「總量管制與交易」模式。
●自願性碳交易市場(Voluntary Carbon Markets, VCM):國家在總量管制排放交易之外,還透過其他方式讓「非被管制者」執行減量專案來取得碳權。此機制下的碳權稱為減量額度(Credit),代表的是認證過的減量成效,而交易此一額度的市場即為自願性市場。
台灣於 2023 年設立「台灣碳權交易所」,作為唯一的溫室氣體排放額度供需媒合平台。並非「總量管制與交易 」,而是採行「自願減量額度交易」制度,由企業自主提出減碳計畫,經查證後即可透過碳交所賣給需要碳權的企業買家。
若您有興趣進一步了解遠傳企業碳盤查服務,請點選「我有興趣」,謝謝!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