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專欄

企業為何上雲,上雲戰略的4大關鍵點

news

雲端熱潮持續發酵,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處處仰賴雲端服務,無論是即時通訊軟體、電子信箱系統,還是影音串流平台都是雲端技術的一種應用。而對於企業經營來說,上雲代表什麼?有什麼好處呢?企業上雲有什麼利弊?遠傳將於本文介紹上雲、企業使用雲端的優缺點、企業上雲的最佳作法有哪些?協助您有效利用雲端技術,讓上雲實際為企業提升業務效益。


精選內容

■何謂上雲?

■企業上雲的雲服務類型及帶給企業優勢有哪些?

■企業上雲的優勢是什麼?

■4 項原則,幫助評估企業是否適合上雲

■企業上雲跟傳統地端相比有哪些風險呢?

■企業上雲必知,降低風險與成本的 4 關鍵

■企業上雲的費用

■遠傳合作企業上雲的 3 大優勢

何謂上雲?

自 1970 年代以來,「雲端」一詞便普遍用於電信業中,形容電話線和網際網路等複雜的通訊連線。資訊在使用者看不到的線路中傳輸,有如雲一般漂浮,遠在天邊,但同時又近在眼前,讓人何時何處都能取得資訊。而現今,「上雲」指利用雲端運算透過網路使用各種 IT 資源。

企業上雲主要是為了借助雲端技術的強大功能,實現技術升級和業務轉型。雲端技術提供了靈活的計算資源,可以根據企業需求動態調整,避免了傳統IT基礎設施的高昂成本和維護難題。此外,雲端服務能提高業務敏捷性和創新能力,加速產品和服務的上市時間。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等先進技術也在雲端平台上變得更易實現,幫助企業從大量數據中提取價值,做出更明智的決策。總之,上雲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企業在數位化時代保持競爭力的關鍵步驟。

此外,上雲還能節省人力資源。傳統IT基礎設施的運行和維護需要專業技術人員,而上雲後,這部分工作由雲服務供應商承擔,企業只需維持少量的IT人員來管理和協調雲端服務的使用。這不僅減少了人力成本,還能提高IT團隊的專業水平,因為他們能專注於更高層次的技術和戰略工作。

再者雲端技術還提供了高度的可擴展性和彈性。企業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快速擴展或縮減資源,避免了因設備不足或過剩帶來的問題。這種靈活性特別適合需要快速反應和創新的企業,幫助他們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領先。

企業上雲的雲服務類型及帶給企業優勢有哪些?

企業可利用雲端提供的各種產品和服務,範圍涵蓋公有雲、私有雲、數據上雲、機器學習、CDN、資安監控服務、雲端辦公系統等。總的來說,企業上雲所使用的雲端服務主要分為三大類: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台即服務)和SaaS(軟體即服務)。

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提供虛擬化的計算資源,如虛擬機、存儲和網絡,企業可以自由配置和管理這些資源,靈活應對業務需求。

PaaS(平台即服務):提供一個完整的開發和運行環境,包括操作系統、開發工具和數據庫,幫助開發者專注於應用程序的創新,無需關心底層基礎設施。

SaaS(軟件即服務):將應用軟件直接交付給用戶,通過互聯網訪問,免去了安裝和維護的麻煩,適合日常業務操作,如電子郵件、CRM和ERP系統。這三種服務模式各有特點,企業可根據自身需求靈活選擇,提升運營效率和競爭力。

IaaS、PaaS 和 SaaS 代表雲端服務供應商與使用者之間分擔以下 9 類運算資源管理責任的方式:應用程式、資料、執行環境、仲介程式、作業系統、虛擬化、伺服器、儲存硬體、網路。

用蛋糕和烘焙課比喻的話,IaaS 就是只有租用廚房,使用烘焙教室的烤爐和燃料,自己準備麵粉、雞蛋、糖,並自己混合原料並烘焙;PaaS 是租用廚房,並使用烘焙教室提供的蛋糕原料,自己只負責混合原料和烘焙;SaaS 則是直接購買現成的蛋糕。

Cloud Service Models

基礎架構即服務 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企業向雲端服務供應商租借基礎架構資源,包含伺服器、運算、儲存空間、虛擬機、網路資源等,並按每月使用量付費。使用者自行管理作業系統、中介程式、執行環境、資料和應用程式的部分。IaaS 服務可以代企業管理基礎設施,減輕企業運作負擔和成本,使其專心發展核心業務。Amazon EC2、Google Cloud Compute Engine 和 Azure 虛擬機器都是 IaaS 服務,是自由度最高的雲端服務類型,企業可以完全依照需求部署最適合的作業系統和中介程式,高效靈活地利用運算資源。但同時,企業的管理責任增加,需要投入相應的技術人力,自行處理作業系統、應用程式和資料方面的問題。

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帶給企業的優勢

成本效益:IaaS 使企業能夠按需租借基礎架構資源,避免了前期購置和維護硬體的高昂成本。企業僅需按實際使用量付費,靈活調整資源配置,從而顯著降低IT支出,優化成本結構。

靈活性和擴展性: IaaS 提供高度靈活的資源管理,企業可以根據業務需求動態擴展或縮減計算、存儲和網路資源。這種靈活性使企業能夠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和業務增長,保持競爭優勢。

專注核心業務: 由於基礎設施的管理由雲服務供應商負責,企業可以將更多精力專注於核心業務和創新。IT部門不再需要處理繁瑣的硬體維護工作,能夠專注於開發新功能和改進服務,提升業務效能。

平台即服務 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

在 PaaS 模式中,雲端廠商除了基礎架構以外,還負責管理作業系統、中介軟體和執行環境。企業只需要專注於寫軟體的程式碼、測試和管理即可。這降低了企業開發工作的複雜性,大大縮短應用程式開發和部署的時間,並節省人力成本。

另一方面,由於 PaaS 服務由雲端平台代管的比例較高,企業客製化的自由度較低。如果在軟體開發過程中企業發現有意外需求,變更 PaaS 產品或平台較為困難,可能會出現供應商鎖定的情形。常見的 PaaS 產品包括 Google App Engine、Amazon Elastic Beanstalk 和 Azure App Service。

平台即服務 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帶給企業的優勢

加速開發與部署:PaaS 提供完整的開發和運行環境,包括作業系統、中介軟體和執行環境,使開發者能快速構建、測試和部署應用程式。這顯著縮短了應用程式的開發週期,幫助企業更快地將產品推向市場,提升競爭力。

降低開發複雜性:在 PaaS 模式中,雲端服務供應商負責管理底層基礎架構和運行環境,開發者無需關注伺服器配置、軟體更新和安全補丁等繁瑣工作。這降低了開發工作的複雜性,使開發團隊能專注於程式碼編寫和應用創新,提升工作效率。

彈性與擴展性:PaaS 平台提供高度的彈性和擴展性,企業可以根據需求隨時調整資源配置,適應業務的變化和增長。這使得企業能夠更靈活地應對市場需求,並且在需要時輕鬆擴展應用程式的功能和性能,無需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

軟體即服務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

對使用者來說,SaaS 是最方便的產品。廠商提供所有的服務,從硬體、網路到最上層的應用程式。企業可直接利用 SaaS 服務進行營運業務,例如 Microsoft 365 和 CRM 系統。除了直接使用的 SaaS 以外,雲端平台也提供用於產品開發的 SaaS 工具,使企業的軟體開發更加省力,例如 Azure DevOps、AWS CodePipeline、Google Cloud Build 等。由於 SaaS 產品由廠商全權負責管理,企業使用 SaaS 無法客製化服務內容。若有特殊需求,企業需考慮 IaaS 或 PaaS 類型的雲端解決方案。此外,企業對於 SaaS 運算資源的控制程度和可見度最低,無法自行監控系統,因此不一定能即時發現和處理系統漏洞。

軟體即服務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帶給企業的優勢

成本效益: SaaS 省去了硬體購置和軟體安裝的高昂成本,企業僅需按訂閱付費即可使用最新的應用程式。這種模式大幅減少了初期投資和維護費用,讓企業能更有效地分配IT預算。

簡化管理:由於 SaaS 服務由供應商全權負責管理和維護,企業無需擔心伺服器管理、軟體更新和安全補丁等繁瑣工作。這大大簡化了IT管理,讓企業可以專注於核心業務,而不需投入大量人力資源進行系統維護。

靈活性與可擴展性:SaaS 服務可根據企業需求隨時擴展或縮減用戶數量和功能,靈活適應業務變化。這種彈性使企業能迅速應對市場變化,無需長期承諾或大規模投資,從而保持競爭力。

即時更新: SaaS供應商持續改進和更新應用程式,企業用戶能即時獲得最新功能和安全更新,確保系統始終處於最佳狀態,提升運營效率和安全性。

企業上雲的優勢是什麼?

雲,簡單來說就是將企業的計算、存儲和應用等資源遷移到雲端平台。這意味著,企業不再需要購買和維護昂貴的硬體設施,而是通過互聯網使用雲服務供應商提供的計算資源和應用服務。這一轉變不僅能降低成本,還能帶來多方面的優勢。

首先,上雲能顯著降低IT成本。傳統的IT基礎設施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資,且維護和升級成本高昂。而上雲後,企業只需按需支付使用的資源費用,避免了資源閒置和浪費。雲端平台提供的靈活性,使企業可以根據業務需求動態調整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成本結構。

其次,上雲能提升企業的作業效率和專注力。雲端服務供應商負責硬體設施的購買、建置和維護,企業可以將更多精力集中在核心業務和產品開發上。這樣一來,IT部門不再需要處理繁瑣的硬體維護工作,能夠專注於更具創造性的任務,如開發新功能、改進用戶體驗等。

因此上雲之所以蔚為風潮,關鍵在於雲端運算在核心業務發展上,帶給企業以下四大優勢:

節省成本

企業上雲後無需花費成本購買實體機台、規劃實體資料中心空間,以及安排人力維護資料中心硬體設備。實體機台的更新費用昂貴,而為了提升運算能力或安全性,適時淘汰機器也是企業 IT 成本的考量。上雲後,這部分費用改由雲端平台負擔。除了省下建置機台的費用,雲端服務可靈活擴縮,並以實際使用情形收費,企業可隨時根據需求增減雲端服務用量,減少 IT 成本。

工作更高效

上雲後,企業可以加速產品開發速度,並讓公司協作更順暢,節省部署基礎架構的時間。雲端服務採用客戶自助模式,企業只需在雲端平台的後台管理介面操作和付費,即可立即增減運算資源或使用新服務,無需等待部署和建置作業完成。上雲可縮短產品開發所需的時間,使測試新設計不受限於現有實體機台的運算能力。

此外,只要有網路連線,企業員工隨時隨地都可連上公司系統,存取資料和運算資源,進行作業。這樣一來,企業能實現多元工作模式,員工無需被綁定在同一地點。

系統更安全

雖然將資料儲存在雲端平台看不見的資料中心可能讓人有安全性的疑慮,但實際上雲端平台的資訊安全機制、自動維護和集中管理模式提供了更高強度的資安防禦措施。由於雲端平台需同時監控管理大量機台,其網路安全政策、最佳做法和資安技術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較一般企業更全面。

企業低碳轉型

近年來,ESG-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社群(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逐漸成為企業營運與轉型的重要指標,其中環境方面的減碳更因為「2050 淨零排放」成為首要倡導的議題。企業採用雲端服務能大幅降低碳排放量。除了企業毋需為建置基礎設施和實體設備而增加碳排放外,三大雲端平台(AWS、Azure 和 GCP)皆致力於永續發展,持續提高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並使用低碳建材。上雲後,企業還能使用雲端工具準確評估及追蹤產品生產和公司營運的碳足跡,提升營運和供應鏈中的能源應用效率。企業上雲對達成 ESG 目標及減碳都有巨大助益。

4 項原則,幫助評估企業是否適合上雲

雖然上雲在企業經營中有許多優勢,但並非所有行業和公司都適合雲端運算。若缺乏全面且詳盡的規劃,貿然上雲可能帶來反效果,打亂原本經營模式,使用不必要的雲端服務,虛擲人力和資源。企業的技術需求、未來營運走向和預算成本都是評估是否上雲時的關鍵考量。

業務需求:資料安全、可靠性和靈活性對於企業是否至關重要?目前的運算資源是否能夠滿足這三個層面的需求?這些問題需詳細考量。上雲可以提供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彈性,滿足企業的業務需求。

●技術能力:現有技術人員的數量和專業程度是否足夠負責維護實體機台,並處理突發的資安事件,如網路攻擊和災難應變等?雲端平台可以協助企業分攤管理運算資源的責任,並提供多樣的資安防護措施。

成本預算:企業自行建立資料中心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更新陳舊的硬體設備也是一筆可觀的花費。在這種情況下,上雲可能是較好的選擇。然而,雲端服務按照實際使用情況收費,因此在評估是否上雲時,也需考量未來的運算資源使用規劃,避免資源需求突然增長而超出預算。

法規考量:有些行業在上雲和資料儲存方面有法規限制。例如,一些國家對銀行金融業和保險業的資料中心地點有特別規範。企業需要確保上雲後能夠符合相關法規要求,避免法律風險。

企業上雲跟傳統地端相比有哪些風險呢?

在傳統地端的模式中,企業將主機伺服器和資料中心建置在公司內部,自己管理和維護運算資源。地端對企業來說可見度和可控性,以及可客製化程度都較高。相比之下,上雲可能具備的風險:

過度仰賴網路連線

雲端資源需透過網路才能使用。因此使用雲端服務,網路連線品質就相當重要。若網路因為突發災難(地震、火災、網路攻擊事件)無法使用或是效能不彰,企業可能就暫時無法存取雲端服務。

運算資源可見度和控管程度降低

無論使用 IaaS、PaaS 還是 SaaS 的服務,企業皆會失去對運算資源完全的掌握度和可見度,較容易產生資源管理上的風險。上雲後,企業將資料和作業環境轉移至雲端平台後,企業無法親自監管系統,當出現漏洞時可能也無法即時修補。

雲端組態設定錯誤(Misconfiguration)

組態設定錯誤可以說是上雲最有威脅性的風險之一,可嚴重影響雲端安全,造成資安漏洞、資料外洩、遭受網路攻擊。雲端架構越複雜,越可能出現組態設定錯誤的情況。因此考慮上雲時,雲端架構師的專業度是重要考量。

受限於特定廠商

一旦上雲之後,企業一定程度上會依賴雲端平台和供應商。如果雲端服務供應商遇到【災難】、【非預期的技術問題】或【服務暫停】,企業可能一時之間難以找到解決方法。若過於依賴特定廠商,則切換至其他廠商時成本過高,以致於處處受限於該廠商。

雲端運算的風險大部分可以靠深入瞭解雲端平台服務內容、類型和收費機制,並諮詢雲端專家,規劃出最符合企業需求的雲端架構,採用混合雲部署方式,減低對特定雲端服務供應商的依賴,或建置異地備援機制,降低停機風險,來解決雲端的限制。下面將詳盡介紹企業可採取的控制措施,有效降低上雲風險。

企業上雲必知,降低風險與成本的 4 關鍵

1. 全面雲端策略規劃

雲端服務種類繁多,企業在選擇上雲時可能會感到眼花撩亂,因此需要先全面了解自身的上雲需求,包括技術需求、資料中心地點和使用量等。這樣才能有效利用雲端,避免選擇不適合的產品增加時間和金錢成本。確認需求和適合的產品後,為了精準規劃 IT 預算和最佳化成本管控,應詳細規劃各個產品的使用量,確保企業可以從雲端運算中獲利。根據產品和公司預算,再規劃出最適合的雲端架構,避免出現意外的雲端使用費和組態設定錯誤等風險。

下一段落將會詳細介紹如何預估企業上雲費用,協助您精準規劃上雲。

2. 建立事件應變計畫

無論是否上雲,都有可能遇到天災人禍,威脅運算資源的安全性,例如網路攻擊、資料遺失和服務中斷等問題。特別是在可見度和控制程度相對較低的雲端環境中,建議企業平時就準備好事件應變計畫。該計畫應詳細記載內部 IT 人員如何【偵測是否發生資安問題】、【即時回應資安問題】,和【事後復原】,以最大程度降低攻擊或資安事件對企業營運的損害。

此外,建議企業定期備份重要資料,在資料遺失的情況下,使用備份檔案讓營運繼續,或建立異地備援機制,確保在主要伺服器發生故障時,能立即啟用備援資料中心,保障業務連續性。

3. 慎選雲端供應商

企業資料存放在雲端平台的資料中心,由雲端服務提供商和企業共同分擔管理資源和資安防護責任。選擇可信任的供應商能降低企業上雲的風險。選擇雲端供應商時,建議綜合使用不同雲端平台的服務,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廠商,從而提高彈性和減少受限風險。

4. 雲端和資安教育訓練

雖然使用雲端產品可以將部分業務託管於平台,節省 IT 人力成本,但企業內部人員仍需具備使用雲端產品和服務的知識和能力,減少操作錯誤導致的資源浪費或資安漏洞。採用零信任安全機制、多因子認證等資安措施,加強對雲端資源存取的控制。同時,建議企業安排資訊安全意識教育訓練,降低因使用雲端而引發的系統風險。

企業上雲的費用

如前所述,企業上雲的費用端看產品種類和每月用量。因此企業上雲前規劃好未來的使用量,對於成本控制尤為重要。為準確估計上雲費用,Google 和 LinkedIn建議企業利用日誌、資料分析軟體等工具,分析過往資料生命週期,找出資料和運算資源的用量增減趨勢。問自己以下問題:

● 業務平常有旺季嗎?

● 業務的資料來源為何?

● 資料類型有哪些?

● 過去資源用量有符合預期嗎?

● 長期使用量趨勢線長什麼樣子?

了解資料生命週期後,可透過外推、迴歸或情境分析等方式,推算未來資源的需求量。推斷出使用量後,再利用雲端平台推出的定價計算機,初步估計企業上雲可能產生的費用:

● Google Cloud Platform計算機

● Amazon Web Service定價計算工具

● Microsoft Azure 定價計算機

遠傳合作企業上雲的 3 大優勢

專業認證

遠傳提供全球領導雲端平台服務,深入了解各項產品的最佳使用情境,可以如何協助企業達到數位轉型目標。遠傳技術團隊擁有多家雲端平台專業知識和服務經驗,並有超過 300 張 AWS、Azure、VMware 等國際雲端平台認可的證照,更是微軟授權解決方案資格的合作夥伴(Licensing Solution Partner,LSP)。除了協助企業導入雲端平台產品,遠傳也有雲端機房(IDC),且符合 Tier III 認證等級和最高階資安認證,可供企業託管主機或伺服器。為企業規劃最能發揮雲端效益的架構,杜絕雲端組態配置錯誤造成的資安威脅。

穩定網路資源

遠傳有豐富的網路資源,如專線 MPLS,可為企業提供穩定、高效的網路連線和可靠的網路基礎設施。企業上雲中,降低因雲端廠商設備問題而造成系統停擺的機率。

客製化解決方案

遠傳雲端團隊協助多種行業的企業上雲,製造、醫療、百貨零售、餐飲等,讓業務運作更加高效,實現營運目標。遠傳熟悉各產業的 IT 需求和痛點,可精準協助企業利用雲端提升服務品質。遠傳雲端團隊還能根據企業需求,混合不同雲端平台的服務、部署方式和服務類型,在企業上雲的整個過程提供全方位支援。從上雲需求諮詢、初期的架構規劃到雲端搬遷、系統維運階段,遠傳皆可為您量身打造。

遠傳更有多雲治理監控平台服務,讓企業可以集中在同一後台管理不同雲端平台的產品。透過遠傳多雲治理監控平台和客製化的儀表版,讓企業即時掌握雲端資源使用情況,包含雲端基礎架構、數據和日誌資料、雲端費用預估等。

結論

企業上雲可節省成本、提升工作效率和加強資訊系統安全,獲得更大的商業效益。想進一步了解遠傳可以如何幫助企業上雲,請點選「我有興趣」,讓企業輕鬆整合雲端服務,實現數位轉型。

 

延伸閱讀:

數位轉型是什麼?企業數位轉型步驟與案例分享

雲端平台怎麼選?AWS、Azure、GCP、阿里雲完整介紹

一篇看懂「雲端運算」是什麼:3大類型與優勢介紹

遠傳「數位淨零 實踐術」系列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