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專欄

碳盤查是什麼?企業碳盤查應具備的事項

news

企業達到節能減碳,第一步就是進行碳盤查,全面檢視營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再擬定能源轉型策略,落實永續經營。碳盤查是什麼呢?本文將介紹碳盤查、如何執行、有哪些工具可以利用、減少碳排。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企業追求商業成長以外,也越來越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紛紛將淨零碳排列為目標。而企業要達到節能減碳,第一步就是進行碳盤查,全面檢視企業營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再有計劃地提高使用綠能的比例、汰換機器設備、選擇排碳量較少的材料或製程等等,落實永續經營。那碳盤查究竟是什麼呢?企業要如何進行?本篇文章中,遠傳將詳細介紹碳盤查、企業如何執行、有哪些工具可以利用來進行能源轉型、減少碳排。

精選內容

■碳盤查是什麼?

■碳盤查 7 大氣體種類

■碳管理、碳盤查、碳足跡、碳中和、淨零碳排有什麼不一樣?

■為什麼企業需要實施碳盤查

■碳盤查的涵蓋範圍,範疇一二三是什麼?

■企業開始碳盤查的 5 步驟

■碳盤查的國際標準與檢測認證機構

■企業的碳盤查 5 項原則

■中小企業的碳盤查小秘訣

■大型企業的碳盤查關鍵

■遠傳在碳盤查上的優勢

■近期AI趨勢在碳盤查應用與發展

碳盤查是什麼?

碳盤查指企業或組織依照國際統一的標準,統計因營運直接及間接產出的溫室氣體的作業流程。碳盤查的範圍可大可小,針對整體企業和組織彙整、計算和分析整體溫室氣體排放相關的數據,像是場域用電及空調冷媒的逸散、生產製程、原物料、雲端和地端資料中心雲作、銷售產品、提供服務、運輸交通、甚至員工通勤等所有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針對單一產品或服務從原料開採到最後廢棄處理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的盤查,稱為「產品碳足跡」,與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不盡相同,但所需要的資料會重疊,所以常見的做法是先做完組織型碳盤查,再進行產品碳足跡。

碳盤查 7 大氣體種類

雖然名為「碳盤查」,但碳盤查可不是只計算企業或產品所遺留下的二氧化碳痕跡,而是統計多種可以讓地球表面溫度上升的溫室氣體。並將各氣體對於全球暖化的影響統一以「二氧化碳當量(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CO2e)」來表示,讓計算碳足跡變得更簡易。

目前台灣《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及查驗管理辦法》中,明定企業碳盤查報告內應登錄以下 7 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

● 氧化亞氮(N2O)

● 氫氟碳化物(HFCs)

● 全氟碳化物(PFCs)

● 六氟化硫(SF6)

● 三氟化氮(NF3)

碳管理、碳盤查、碳足跡、碳中和、淨零碳排有什麼不一樣?

企業在淨零排放的路上,會遇到許多碳排放相關的專有名詞。在繼續了解碳盤查之前,先來看看有哪些常見專有名詞,以及各自代表什麼意思。

● 碳足跡 Carbon Footprint/Greenhouse Gas (GHG) Footprint

指的是個人、組織、活動、事件、產品或服務等,在行走歷程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以單一產品或服務來說,就是指在完整生命週期間,包含原料開採期、製造期、運送銷售期、使用期、及丟棄後處置與回收期。例如一包 500 張的 A4 原生木漿影印紙的產品碳足跡為 3.6 kgCO2e,生命週期各階段所佔的碳足跡比例分別為:原料取得 31.90%、製造 50.47%、配送銷售 6.45%、使用 0.00%、廢棄回收 11.18%。

但要注意的是,碳足跡一詞在不同的使用情境下,可能有不同的解讀;例如有人可能會以碳足跡來專指產生的二氧化碳,也有人會以碳足跡概括溫室氣體排放量。因此在使用或解讀碳足跡時,建議注意上下文和背景,或是在文件中明確定義碳足跡的範圍。

● 碳管理 GHG Management

碳管理統稱用來控制人為活動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量的策略和行為,也就是監測監控、掌握和分析碳足跡。進行碳管理可以協助個人、企業或國家有效降低碳足跡,朝碳中和、淨零碳排、低碳生活的目標前進。而現在數位時代,碳管理可以導入等雲端工具,例如能源管理系統藉由即時更新系統、自動化紀錄、遠端監控、預警修正、可視化圖表等功能,讓提高碳管理效率,同時降低人力需求。

● 碳盤查 GHG Inventory

碳盤查為彙整和計算特定範圍的碳足跡的作業流程,可以針對企業或組織整體進行碳盤查,也可以針對單一產品或服務盤查其溫室氣體排放量。

● 碳中和 Carbon Neutrality

碳中和指的是個人、企業或組織團體在特定時間內產生的二氧化碳,透過節能減碳、使用低碳能源、植樹造林等等補償機制或購買碳權的方式,讓碳排放量正負相抵,達成相對的零碳排。

●淨零碳排 Net Zero Emissions

淨零碳排和碳中和概念相似,但仍有關鍵性的差異。碳中和讓產生出的碳排放與減少和回收的碳互相抵銷,且能以碳交易,向其他國家或組織購買碳權達成;而淨零碳排強調讓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極小化,再透過補集、封存、再利用碳,以及森林和海洋自然吸附溫室氣體,讓溫室氣體的排放接近零。

為什麼企業需要實施碳盤查

企業實施碳盤查最終的目的是為了透過瞭解自身溫室氣體排放狀況,制定減碳計畫,保護環境,也履行社會責任。而開始碳盤查活動,同時也展現企業對於環境保護的決心,提升企業形象,獲得消費者和投資人的青睞。

另一方面,從 1992 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1997 年的《京都議定書》、2015 年的《巴黎協定》再到 2021 年和 2022 年分別通過的《格拉斯哥氣候協議》和《夏姆錫克執行計畫》,一再顯示全球暖化已是國際重要議題。聯合國更是呼籲《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締約國應在 2050 年達到淨零排放。國際組織和各個國家也為因應國際公約,訂定關稅和碳費用相關規範。

例如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在 2023 年 10 月開始試行,針對水泥、化肥、鋼鐵、鋁、電力等產品,要求進行碳排量申報,正式實施後將課徵碳關稅。台灣政府也依照《氣候變遷法》制定了《碳費收費辦法》草案,後續開始針對排碳量較高的電力業及製造業徵收碳費。

碳盤查也可以協助企業了解自己的產品或是營運是否符合法規、客戶和貿易的標準,預先規劃與準備需要繳交碳排相關的稅務或是費用。在強調淨零轉型、永續經營的現在,碳盤查在企業經營中所扮演的角色自是舉足輕重。

碳盤查的涵蓋範圍,範疇一二三是什麼?

企業決定要進行碳盤查之後,第一步要做的了解碳盤查的範圍,哪些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是需要被計算的,而哪些過程中的不需要被計算。因此規劃出碳盤查的範疇一、二和三,讓範圍更明確。

範疇一

範疇一是來自企業直接排放的溫室氣體,由企業自己所擁有或所控制的資產,如機械、設備、場地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同時並包含員工通勤或使用機動車輛(如堆高機)所產生的移動源,以及從冷媒和滅火器等設備逸散出的溫室氣體。

範疇二

範疇二為與能源有關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為企業購買電力、蒸氣、暖氣、冷卻系統等能源相關花費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範疇二的溫室氣體排放發生於企業之外的位置,但因為是企業使用能源而產生,因此應算在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上。

範疇三

範疇三則是企業其他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包含上游廠商和下游廠商活動所排出的溫室氣體,以及其他不在範疇一或二之中,但和企業有關的溫室氣體排放。另外,由於範疇三關係到企業的上下游,因此一家企業的範疇三溫室氣體排放,可能是另一家企業的範疇一或是二溫室氣體排放。

企業開始碳盤查的 5 步驟

企業進行碳盤查,可以從「邊、源、算、報、查」五步驟開始:

一、「邊」:定義邊界

企業開始碳盤查的第一步是確認範圍,是要盤查單一產品、企業內的個別場域、組織全體,或是包含集團內海外據點和場域等等。除了範圍界定以外,企業碳盤查也需設定盤查的基準年,以年度為單位盤查範圍時間內溫室氣體的排放情況,另外也有企業會以三個月和六個月為碳盤查的時間範疇。

企業在定義碳盤查邊界時,主要考量國際和國內法規,以及貿易夥伴和客戶需求。法規和各別客戶可能針對單個產品或是整體企業營運狀況,規範或要求不同的碳排放量管理。因此研讀法規和深入了解客戶要求,在企業界定碳盤查範圍時至關重要。

二、「源」:盤點排放源

羅列企業採購、生產、營運、銷售時,會產生的溫室氣體種類,包含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三氟化氮(NF3),以及公司內那些活動和設備會產生哪種溫室氣體,如生產設備、動力設備、化學設備、移動機具、空調等等。

仔細而全面盤點排放來源,可依照碳盤查的範疇一、二、三分門別類製作清冊,以利下一步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相關數據管理和計算。

三、「算」:計算排放量

了解企業內部以及上下游的溫室氣體排放狀況後,便可開始統計不同的活動和設備在基準時間內產生的溫室氣體總量,並將不同的氣體對全球暖化的影響換算成「二氧化碳當量」。企業在進行碳盤查需特別注意排放量的數據取得和計算過程是否符合溫室氣體量化、監測和報告的國際或國內標準,以提供正確且具有公信力的碳盤查數據。

四、「報」:撰寫報告書

開始製作企業碳盤查報告,紀錄碳盤查程序、方法,以及彙整數據與計算出的結果,並在報告中說明碳盤查邊界、基準年、溫室氣體類別與其排放源、溫室氣體排放係數、使用的試算工具、數據佐證資料等資訊。

五、「查」:驗證碳盤查

企業完成碳盤查報告後,可先進行內部稽查驗證,確認其中數據和資料正確無誤。而基於法規或貿易需求,亦可委託受信任的第三方查證機構,進行外部查證,取得相關認證,提高企業碳盤查報告的可信度。

下一段落會介紹碳盤查在彙整數據以及報告製作上通用的國際標準與台灣目前有哪些合格的第三方查證機構。

碳盤查的國際標準與檢測認證機構

碳盤查的國際標準

各企業通常會採用統一的碳盤查國際標準,將跨國貿易的阻礙降到最低。而量化溫室氣體排放與準備企業碳盤查報告時,最常用的標準就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所訂定的 ISO 14064-1 以及 ISO 14067。

● ISO 14064-1:規範「組織層級的碳盤查活動」,明定盤查界定範圍、量化溫室氣體排放的方式,以及企業碳盤查報告中應包含哪些內容。

● ISO 14067:規範「產品碳足跡」的標準,內容針對個別產品碳足跡盤查。

碳盤查的檢測認證機構

企業可以自己遵守 ISO 規範,盤查本身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但是如果法規或是貿易夥伴另有要求的話,也可以託付第三方查證機構驗證是否有確實落實碳盤查,盤查出來的數據是否可信。目前在台灣環境部許可的查驗機構有以下 14 間:

● 台灣衛理國際品保驗證股份有限公司 BV

● 立恩威國際驗證股份有限公司 DNV

● 新加坡商英國標準協會集團私人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 BSI

● 英商勞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LRQA

● 台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SGS

● 艾法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AFNOR

● 台灣德國萊因技術監護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TUVRh

● 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MIRDC

●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量測技術發展中心) ITRI(CMS)

● 亞瑞仕國際驗證股份有限公司 ARES

● 財團法人台灣大電力研究試驗中心 TERTEC

● 財團法人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 PMC

● 台灣德國北德技術監護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TUV NORD

● 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 CPC

而不同的第三方查驗機構也有不同的許可查驗項目或產業類別,企業選擇第三方機構進行驗證碳盤查報告前,建議也要考量自己的產業別和查驗項目。

企業的碳盤查 5 項原則

遵照以下關鍵原則,可提升企業碳盤查報告的可信度,讓碳盤查發揮實際效果。

●正確性:確保計算出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幾乎等同實際排放量,避免高估或低估的可能性,並且盡可能將報告中不確定的數字減到最低。

● 關聯性:在碳盤查報告中提供有用及有關聯的資訊,可協助消費者或是下游廠商判斷是否要購買商品或是進行採購。

● 完整性:在報告中明確界定碳盤查邊界,並且將範圍內所有的溫室氣體排放源和排放量詳盡列出。若有例外的項目,也應誠實告知並解釋原因。

● 一致性:整份碳盤查報告中應採用相同的定義、計算標準等,避免數據因為定義或標準的差異而無法反應真實溫室氣體排放情形。若有使用不同的定義或標準,應主動提及,且說明更動原因。

● 透明性:報告內容公開透明,誠實紀錄數據,揭露碳排放量的數據來源和計算方式。若報告中有屬於推斷或假設性的內容,也應標示出來。

中小企業的碳盤查小秘訣

目前台灣法規和草案在碳盤查的方面,只規範排放量較大的大型企業。但中小企業也可以自主進行碳盤查,達到國際客戶的要求、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同時還可以申請政府補助。

但比起大型企業,中小企業普遍可運用於碳盤查作業的資源相較少。因此下面整理了中小企業進行碳盤查的小秘訣,提升碳盤查與碳管理效益:

● 利用政府提供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試算工具:

● 環保署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試算工具

●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碳排金好算

● 提早開始準備:台灣政府目前對中小企業無徵收碳費等相關規定,但碳盤查細節繁複,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人力,提早開始著手可避免未來措手不及,或是太多企業同時向第三方機構申請驗證服務,而等待過久。

● 落實數位轉型:碳盤查需要統計和彙整大量數據與資料,導入數位轉型可協助企業提升碳盤查效率。

● 尋求碳管理顧問協助:若企業內部對於碳管理和碳盤查細節掌握度不高,可向外求助於學術機構或專業人士有給職或無給職顧問。

● 導入系統: 採用符合ISO標準的系統,用符合經濟效益的方式,將數據整理與保存。

大型企業的碳盤查關鍵

大型企業雖然資源較豐富,但是面對項目繁多的碳盤查作業,仍會面對一定困難與挑戰,特別取得、紀錄、計算和管理正確的溫室氣體排放相關數據。碳排放數據本身複雜度高,又講求即時性,而如果企業產品的製程較複雜的話,量化碳排量又更為困難。

因此對於碳排放資料量巨大的大型企業來說,導入碳盤查相關雲端管理平台成了重要關鍵,可降低人工處理的比例、降低耗時、提高效率,也避免人為計算失誤。

遠傳在碳盤查上的優勢

以 2025 淨零排放為目標,遠傳近年來也積極協助企業落實碳盤查、進行碳管理,在永續轉型上有多種解決方案和多元經驗,讓節能減碳更容易。

多種碳管理工具

遠傳提供多項碳管理工具,包含客製化平台及 SaaS 系統,可協助企業找到最適合自身需求的系統。比如 GHG 碳盤查平台,依照國際標準開發,並內建計算溫室氣體排放算式,還提供參考範本,降低企業碳盤查的難度。另外,還有能源管理系統,提供一站式能源管理平台,讓企業可以透過 API 連接不同的碳盤查軟體,統一收集和管理能源使用資料。

進階數據分析

除了讓企業更輕鬆收集和彙整碳排放資料外,遠傳另有大數據分析和 AI 相關服務,利用 AI 協助規劃企業節能策略,以及客製化節費建議。

能源轉型經驗

遠傳也提供一站式的太陽能建置服務,依照企業需求客製規劃,並提供 20 年的維運服務。協助企業建立智慧微電網與分散式能源管理系統,監控不同的電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近期AI趨勢在碳盤查應用與發展

遠傳近年持續聚焦於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和雲端等數位科技有著密切關係。因此在大數據和AI智慧節能助攻下,成功創下基地台年省超過1億度電的驚人成果,遠傳自行開發、具備AI智能的EMS平台也用於支援全台9縣市「班班有冷氣」實現最佳化用電管理,可謂能源管理的一把好手。從能源管理進階到碳管理,所面臨的等級是截然不同挑戰,在這個過程中,遠傳善用平台工具協助估算排放量,建立可信的端到端數據彙整、建立清冊、撰寫永續報告書。

各項盤點與數據過收集去往往都是運用大量人力,非常痛苦,但是透過數位技術,不只能做到更為即時,還能在AI輔助下進行節能減碳,也能用生成式AI撰寫永續報告書。此外,遠傳運用微軟的永續雲進行碳管理,系統化盤點碳足跡,產出的報告更具備國際公信力。故此建議各個企業可以從能源管理系統開始著手,掌握內部能耗數據再逐步改善,能有效降低經營成本,後續再延伸到碳管理。

結論

永續經營課題是所有企業需要共同面對和努力。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無論是大型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選擇最符合自身需求的碳盤查工具都是至關重要。遠傳企業除了本身落實碳管理已經、追求能源轉型與 2048 年淨零排放以外,也提供多元永續解決方案,協助企業進行碳盤查,跨出節能減碳、邁向淨零碳排的第一步。

若您有興趣進一步了解遠傳企業碳盤查服務,請點選「我有興趣」

延伸閱讀:

【碳稅】介紹:了解與碳費的差異,企業 碳稅的徵收措施

企業淨零碳排怎麼做?決策方式、執行流程、全球實例介紹

何謂永續報告書?企業淨零指南與行動策略

遠傳「數位淨零 實踐術」系列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