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機房化對很多企業都是一件動搖資訊根本的大工程。於是由小而大,運用雲端架構先行改善資料備份效率和精準性,以成本經濟來實現異地備援,就成為全面擁抱雲端機房的前哨戰。
對於資料量變動頻繁的企業來說,如何確實、有效率地備份,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它往往涉及到使用的備份技術或架構,能不能控制資料更新的最小時間差?有沒有匹配業務衍生的新型態資料需求?當備份方法明顯不敷使用,找得到可靠的新方案嗎?而雲端架構的持續演進,給了這類備份挑戰一個好答案。
其中,混合雲環境展現一種效率更好、成本更經濟的資料備分方式,可改變或改善現行的資料備份瓶頸。有時候,這種應用也能做為企業在推動去機房化的大工程之前,一個試驗雲端服務成效的好選項。
在混合雲服務擁有豐富經驗的遠傳雲端團隊,就分享兩個業別的企業案例,從解決不同的備份或異地備援需求,提供有價值的做法參考。
保險業種多,資料型態也多
首先是知名壽險公司採用雲端架構後,大幅改善保戶資料備份的案例。在採用遠傳的混合雲備份服務之前,該公司的資料備份媒體和保存方法,意外地仰賴人工作業。當時,他們每周要花兩天備份主機的資料,儲存到磁帶後,從台北送到高雄,做移地存放。
這種做法不但費時,每天有資料變動,卻無法同步備份;一旦需要復原時,就只能回復到前一周。這種時間落差導致的備份不確實,一直困擾該公司,卻沒有可靠的解方。
遠傳團隊接觸瞭解現況後,提出了新方案。由於該業者有很多保險業種,也有不同主機系統(包括IBM AIX)的資料型態;除了實體資料,也有放在虛擬主機(VMware)的資料,要一口氣統合這種複雜的儲存環境並不容易。
資料去重複化,本地/雲端異地備存
於是,遠傳建議由幾個業務部門率先試作,透過特製的介接系統和即時備份機制,把保戶相關資料清理過、再備份。這當中,遠傳運用「去重複化技術」,把資料的變動與否確實分離,只留下需要更新的部分。
現在,該公司的總部機房每小時做一次備份,而後透過網路專線,備存一份到遠傳的雲端機房。因為時間差很微小,就算發生系統當機,資料也很快就復原到最近的更新狀態;也因為每次備份時,會進行去重複化動作,備存到雲端機房的速度就很快。
遠傳團隊指出:「這家保險業者的整體資料量超過400TB,以往難分新舊,一律備份。但經過去重複化技術的整理後,真正有變動的資料約剩50~60TB,現在做備份時間短、又精準。」
由於運用雲端架構做備份的成效良好,該公司的其他業務部門也紛紛要求納入執行。預料不久後,整個公司的所有主機系統、所有保險業種的資料型態,都將化繁為簡,精準有效率地為保戶資料與金融相關資料,提供穩當的備存管理。
機房搬遷私有雲,效能/擴充性見效益
另一方面,去機房化的風潮也吹進電子製造業。身為知名電動車廠的供應商,某電子業者把他們關鍵的MES和ERP系統,順利轉移到遠傳的專屬私有雲,確實達成資訊系統架構優化的目標。
這家電子業者實現去機房化的時機,來得很巧。因為既有廠房有搬遷需求,加上資訊設施屆齡汰換,該公司與遠傳團隊商討後,決定把軟硬體與核心系統,直接轉移到專屬私有雲。
這趟由實體走入虛擬的遷移過程,費時三個月,而且要在虛擬雲端環境,做到一如實體機房的高可用性(HA)水平。這當中,資料備份和系統的異地備援是主要工程,受惠於雲端架構的特點,該公司現在做到零時差的資料備份,進而提高關鍵資料保護的層級。
遠傳團隊與該公司以複年合約的總體效益,來審視與執行這項轉移計畫。其中,提高系統效能、獲得運算資源的擴充性等部分效益已具體可見。 例如,該業者在以往的資訊設備上,執行大數據分析時,總要花上12~13小時才得出結果。但轉移到雲端機房後,可以適時提出需求,由遠傳調撥增加CPU的核心數,以提供運算效能。這麼一來,同等資料量做分析,現在僅需2~3小時就有結果出爐。
企業運用雲端科技的方式,可大可小。大至轉移整座機房,手握運算資源取用的擴充性,享受最好的系統效能;小至運用雲端架構,導入特定應用,受惠其成本經濟的效益。規模無論大小,長期部署或短期所需,這些瞭解雲端科技而果斷導入、營造競爭力的案例,無疑將可成為其他仍觀望的企業,一個有實質參考的啟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