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洞見

若無法顯示請按此

趨勢觀點

AI前哨站,雲端機房正當時。運轉核心系統,擔綱備援機制。


隨著虛擬化技術和雲端科技的成熟發展,越來越多企業基於各種考量,把自家機房轉移到雲端,讓核心資訊系統在安全且高效能的運算環境執勤,或是做為災難復原、備份機制。本文介紹了兩個上雲行業的案例,既有系統整合與降低成本的共通需求,也有資料在地不離境,或是倚重雲端專業服務商的選用優先性。

人工智慧(AI)在產業的應用實例越來越多,市場研究也顯示到了2020年,將有85%企業會運用AI在他們的服務或製程中。從智能客服、防範詐欺、零售現場接待、消費黑名單追蹤、產線異常預警等,應用範疇越廣越成熟。

這種仰賴資料分層開展的深度學習科技,需要強大的運算資源來驅動執行。對企業來說,投資擴充基礎設施不再是唯一方法,更聰明的做法是藉助大型雲端服務設施之力。因此,推動去機房化、轉移到混合雲的工程,亦逐漸成為企業開展人工智慧應用的前哨站。

事實上,企業要從自家機房轉移到雲端機房,有各種理由,包括法規要求、公司整併所需、機房不敷使用或節省成本等。

現行的企業上雲模式,有的運用高度虛擬化技術,自建私有雲;有的租用公有雲的基礎設施或應用軟體,採取公有雲或混合雲做為災難復原、備份機制等。另外還有一種新型態的趨勢,是委由電信業者代建(置)代維(運)私有雲,兼顧資料隱密需求,也保有未來擴充的成本彈性。

根據IThome去年針對台灣企業資訊長的調查,企業對雲端的需求有四個顯性特點,包括混合雲採用比重漸升、資料在地性不離境、雲端專業服務,以及彈性的計費方式。其中,採取混合雲建置的企業比例來到22.8%,僅次於私有雲近七成的採用率。

企業採用雲端機房的案例,視規模大小已有不少。接下來,我們將介紹二個海峽兩岸不同行業擁抱雲端的故事──看看他們如何就自身的事業特性,選擇適合的雲端模式,並透過在地的雲端專業服務業者的協力,利用各種雲端管理服務,回應企業發展的需求。

食品百貨零售業: 門市維護單一化,未來擴充準備好

在百貨零售業,尋求更高IT效率與效能的去機房化行動,也沒落下腳步。在全台擁有40多家不同型態門市的M牌零售業者(代稱),即為一例。

該公司提供服飾、食品、生活用品與餐飲空間。遇到的主要系統瓶頸是,當門市把營業資料匯回總部時,受限於網路傳輸效能不佳,總公司結算報表都要跑很久。另一個問題是,前線門市常常抱怨系統服務商的叫修回應速度太慢,影響結帳作業。

為了解決前述問題,該公司考量各種選項後,決定在電信商的雲端機房建立私有雲。這個決定有兩層用意,一是把不同業者負責的資通訊基礎設施,集中交付給單一廠商,以消弭服務責任的溝通和承擔;另一方面則透過詳細的討論,把未來數年需要的運算容量,一次敲定。

把自家機房轉移到私有雲的工程,既確保消費者個資的遵循法規,也在處理POS、會員資料庫和ERP系統的效能顯著提升,產出整體營業報表的速度就足足快了三倍。營運管理者更快拿到數據分析、判讀做決策。

而在規劃私有雲的規模時,該公司與雲端服務業者費心商討出一套定量定額的運算資源計畫;根據3~5年間,公司的展店和營業成長預測,一次購足所需的運算用量。要拿捏這種預測不容易,幸賴雲端服務業者有相關的企業輔導經驗,提供寶貴的建議。由於機房轉移過程,不能中斷門市營業,雲端服務業者便利用門市打烊後,批次轉移資料,最大宗的部分選在某天全數搬完,前後時程控制在一周內。

M牌零售業者的案例顯示,企業要轉移到雲端機房,必須審慎挑選優質的服務業者,才能保證有充裕的技術能量做管理、維運,真正免後顧之憂,專注發展事業。

工程機械製造業: 工業混合雲典範,貫穿生產到物流

對岸數一數二的X牌工程機械集團(代稱),約有30多萬連網設備,預計2018年底的整體資料量將達900TB,涵蓋挖掘、混凝土等14大類設備、六千多種工程實況資料,堪稱工程機械產業的大數據。

2009年開始,該公司陸續把ERP、MES、物流、供應鏈管理、客戶關係管理、跨城市網路平台和設備資訊自動化等系統,串連一氣。其中,生產系統串接20個生產基地,近1500家供應商。為了管理上千家供貨商的出貨資訊,確保按時按點配送,該集團和某雲端服務平台合作,發展雲端管理暨終端的整合式方案,即稱「工業雲」。

透過大量、特製的智慧製造連接器,該公司的生產者從雲端管理平台下達生產指令,由終端識別,並控制工廠的CNC工具機生產;再透過終端控制機器人,把產品運交給移動式機器人。如此一來,從生產到運送、出貨的資訊都通過掃描、登錄,集中在一個龐大的資料庫。這些匯聚到雲端管理系統的資料,再經過分析與挖掘後,用於提高企業營運品質、增進效益。

這套工業雲從基礎設施、管理平台到軟體,貫穿公有雲和私有雲的整體服務模式,是工程製造業運用資通訊技術與雲端科技,在工業4.0年代自我升級的典範。


fb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