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觀點

若無法顯示請按此

趨勢觀點

雲端服務選商新重點,遠傳一站式託管服務成亮點


回應AWS雲端伺服器大規模故障事件的影響,遠傳提出快照備份的服務;面對企業用戶要短時間掌握流量費用的需求,一套兼具收斂、歸納與分析的帳務系統也應運而生。身為整合式雲端服務專業團隊,遠傳最新力作CMS 360展現一站式託管服務的完備解方。

去年八月,日本AMAZON Web Services(AWS)的雲端伺服器出現大規模故障。當日中午開始,玩日本手機遊戲會出現各種問題,例如讀取時間較長,甚至開不了遊戲。除此之外,一些使用AWS服務的購物網和日本電子支付PayPay,也受波及而無法正常運作。

AWS雲端服務的用戶面對這類意外故障,不再束手無策,改用主動回應的解方,來降低服務可能停擺的衝擊。例如,遠傳電信的雲端服務團隊就運用一款自行開發的《自動磁碟快照》和《跨區備份服務》,協助AWS用戶把應用服務自動快照,備份到其他區域。一旦主區域故障時,可快速在另一區域利用快照重新建立服務,持續正常的應用運作。

專業兼具一站式服務:規劃/建置/移轉/維運

事實上,針對企業數位轉型不可或缺的雲端環境,遠傳於今年第二季正式推出一站式雲端託管服務──CMS 360 (Cloud Management Service 360),提供「規劃、建置、移轉、維運」的完整服務,可依企業需求量身打造公有雲、私有雲或混合雲架構;協助企業解決傳統雲端託管服務環境監控不易、機房維護成本高昂、資安顧慮等營運痛點。

「遠傳CMS 360」提供企業專屬的顧問諮詢,從資訊環境評估、雲端建置規劃、架構設計到實際進行搬遷。不但協助企業快速導入雲端架構,並依據長不同成長階段,給予客製化設計;而後續的維運與管理不僅提供完整教育訓練,降低使用多元雲端服務的技術門檻,優化既有營運流程;並透過遠傳團隊的託管維運能力,大幅節省企業人力,提升效率。

為提供更優質與穩定的雲服務,遠傳自行開發出多雲監控平台以及資訊服務管理平台,以監測雲端架構的資訊系統狀態。該平台具有企業整合監測與分析功能,提供視覺儀表版與即時分析報表,讓企業資訊團隊無需擔心系統與硬體設備穩定度與效能問題,尤其對於資訊系統龐大複雜的私有雲架構管理人員而言,更能專注於優化營運表現,提升整體工作效率。

遠傳強化自動磁碟快照 加值功能更強大

另一方面,遠傳雲端服務團隊協助企業完成去機房化與雲端備份服務的過程中,也有洞察到用戶的細微需求,及時提出加值服務的解方。

「例如,在我們協助企業建置服務雲端應用環境的過程中,發現用戶對於某些原廠的應用工具並不適應,而希望有其他的替代方法。」遠傳團隊表示,集團本身的營運就高度仰賴雲端環境,從使用經驗衍生開發出各種更好用的應用工具,《自動磁碟快照》就是其中一項;因而能快速回應客戶需求,協助企業確保雲端服務的高效運作。

這樣的備份模式與傳統的災難備援(DR)機制有何不同?重點在於:「災難備援系統可在數分鐘內就重新啟動服務,但建置的硬體成本高昂,需要在備援區建立一套相同功能但檔次較低的服務,並時時同步資料。」

「相較之下,磁碟快照與跨區備份雖然需要由人工重建服務,若不計入傳輸費成本的話,磁碟快照服務的月租費僅為災難備援系統的1/10。對於期望有其他選項的客戶來說,這種備份方案確實是雲端平台意外故障時,能快速重啟自家服務的經濟選擇。」

遠傳提供帳務系統預判費用 及時掌握最佳化應用

遠傳發展的雲端帳務系統,是另一項受到客戶歡迎的加值方案。企業在使用雲端服務時,非常需要透明的帳務系統,以便於成本管理。然而,有些雲端平台的帳務系統的呈現方式過於複雜、不易閱讀。身為代理夥伴的遠傳對此改良了一套平台,幫客戶收斂、歸納與分析,便於瀏覽流量的現況,也利於提早做成本判斷與分析。

為何看雲端帳單是件重要的事?因為計價是根據服務項目的流量與使用時間,用戶使用每項服務,都要緊盯用掉多少錢。以AWS的無伺服器運算(serverless Lambda)為例,工程師寫出程式後,並不知道會吃掉多少資源;每每要啟用後,有流量進來了,次月才知道花掉多少錢。

有了遠傳提供的加值帳務系統後,工程師就能早一步看到資源/時間使用產生的費用,一旦數值偏高,就及早調整做法──或修改程式,或更換C/P值更優的服務項目等。用戶就能掌握更經濟有效的開發條件,持續推出創新的應用服務。

支持遠傳完備雲端服務的幕後功臣,莫過於擁有Tier III等級最高規的雲端機房。這座設施在資安方面獲得ISO27001及 CSA STAR最高階認證,同時取得服務保證及客戶滿意度的ISO20000認證。相信隨著「CMS 360」新服務的問世,將讓遠傳進一步憑藉著豐厚實戰經驗與堅強合作夥伴陣容,持續成為企業數位化與雲端化的最可靠的後盾,協助企業大步拓展業務,創新變革。

如果想進一步了解了解更多,請點選我有興趣,我們會安排專人與你聯繫。

 


fb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