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多次修法,放寬遠距醫療合法性之後,越來越多區域聯防的示範案例都繳出樂觀的成果。由醫學中心結合資通訊科技業者,串聯在地衛生所,從導入雲端診療平台到各種智慧醫材,產官學聯手為偏鄉醫療不足的脆弱點,找出翻轉強韌的新解方。
「一個國家的強韌,展現在社會最脆弱的地方;正如一條鎖鏈的強韌,出現在最脆弱的環節。」
台灣健康醫療的實力,向來在全球評比名列前茅;若要討論體系的脆弱點,應是城鄉差距讓偏遠地區的醫療可近性,長期處於資源不足的狀況。特別是社會進入高齡化、少子化,缺乏特定專科醫師的困境亟待解決。
5G行動科技支撐 偏鄉醫療有新解
根據健保署的資料,全國369個鄉鎮中,有48個屬偏鄉或離島地區,人口雖僅佔3%,但土地面積卻達44%。這個事實造成城鄉的醫療資源落差嚴重,例如每萬人的醫師人數比,台北有34人,臺東僅有12人;也讓偏鄉民眾就醫的交通時間與費用負擔沉重,而降低就醫意願。
要突破這類醫療資源弱勢的困境,得要從多方管道著手。除了改善醫療人力的執業條件外,隨著5G行動網路與智慧醫療科技的成長發展,衛福部主導推動了遠距診療、遠距會診等試行機制,也陸續在全國獲得不錯的試行成果,建立擴大推廣的模型。
這些遠距診療或會診的提供方是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結合資通訊科技業者,串聯在地衛生所;目的是以區域聯防的概念,試行特定科別的診療或會診。參與其中的醫學中心與地方衛生所,會藉此把臨床需求的細節,逐步落實到遠距的實務作業;而提供5G行動網路的電信服務商亦扮演橋接角色,整合資通訊專業,不斷實驗各種智慧醫材和雲端醫療服務平台落地的可用性。
四度修法放寬 確立遠距醫療法源
法規是發展遠距醫療的最大挑戰。台灣於34年前在醫師法規範醫生必須親自看診,否則不得進行治療、開藥或交付診斷書。但此後歷經四次主要修法逐步放寬,以「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為法源根據,推動通訊診療、遠距診療與遠距會診等三種型態。
根據此法規,醫療機構可在適當的資安維護且報准核可的條件下,向五款特殊情形的病人施行通訊診療。這套通訊診療機制在COVID-19疫情期間也放寬適用對象,協助居家隔離和檢疫者,直接在檢疫場所接受視訊看診,減少到院看診的風險。今年第三季,衛福部進一步協同僑委會與急診醫學會,提供海外僑胞COVID-19有關的視訊問診服務。
有了法規的支持,遠距診療和遠距會診就開始在全國偏鄉的試辦點起跑。例如,雲林縣區域聯防以台大雲林分院和雲林智慧醫療雲為中心,聯合成大醫院、若瑟醫院、虎尾醫院和雲林彰基等醫院,甚至是安養機構和眼科診所,來提供遠距眼科、遠距高危病患出院管理和遠距傷口照護等服務。
弭補交通就醫困擾 越偏鄉越先進
截至目前,台東縣5G遠距診療系統試辦計畫,是另一個受矚目的試行模式。經過2020前半年在台東五家衛生所試辦有成後,擴大推展到包含蘭嶼、綠島等11個衛生所,減少在地民眾平均四小時的就醫交通時間。在全縣11個鄉鎮、2.9萬個家庭,共計7萬人受惠。
台東大武鄉是第一階段的五家衛生所之一。主任盧克凡本身是原民公費醫師,他直言:「偏鄉的問題就是交通問題,交通就是偏鄉醫療花費最多的地方。而遠距診療可以透過科技,來弭補交通造成的就醫困擾。」
盧克凡進一步指出,每間衛生所要建立5G遠距診療,必須建立5G專網,還要有醫材設備,必須仰賴國家計畫才能實現。「我們光是在各衛生所建立遠距系統,就需要花很多設備費用。但只要我們提出設備需求,參與計畫的遠傳電信都會儘量提供最好的設備。」
遠傳產品管理處經理陳國正則表示:「5G對於偏鄉醫療來說,有網路取代馬路的作用。因為醫療很嚴謹,我們做了很多測試,總算在今年五月讓眼科的遠端診療和會診落地。」
「遠傳為什麼這麼積極做遠距診療?我們發現人口老化的速度,比蓋基礎建設來得快,所以我們必須跑得更快。」陳國正表示:「當我們完成5G行動網路後,就希望馬上把這個遠距診療服務推展出去。遠傳能做的,就是幫台灣及早做準備。」
今年十月,新一期前瞻計畫2.0在健康醫療的主題定調為「5G遠距醫療」。不但要建設衛生所的5G環境、建立遠距醫療專科門診、升級醫療影像設備,以及發展5G醫療應用;也將進一步放寬通訊診療規範、實施健保遠距醫療給付。隨著基礎建設、法規鬆綁和健保給付等全面到位,「越偏鄉、越先進」的5G新型態醫療服務風貌,將十分可期。
如果想進一步了解了解更多【遠傳智慧醫療】,請點選我有興趣,我們會安排專人與你聯繫。